眼睛花了,怎么预防
一、眼睛花了,怎么预防
所谓“老花眼”是指上了年纪的人,逐渐产生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的情况。这是人体机能老化的一种现象。
老花眼医学上又称老视,多见于40岁以上,晶状体硬化,弹性减弱,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而致调节减退,近点远移,故发生近距离视物困难.这种现象称为老视.
绝大多数的人在40~45岁左右眼睛会悄悄出现“老花”,首先感到看细小字迹模糊不清,必须要将书本、报纸拿远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迹。其实,老花眼是人体生理上的一种正常现象,是身体开始衰老的信号。随着年龄增长,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、增厚,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减退,导致变焦能力降低。因此,当看近物时,由于影像投射在视网膜时无法完全聚焦,看近距离的物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。即使注意保护眼睛,眼睛老花的度数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,一般是按照每5年加深50度的速度递增。根据年龄和眼睛老花度数的对应表,大多数本身眼睛屈光状况良好,也就是无近视、远视的人,45岁时眼睛老花度数通常为100度,55岁提高到200度,到了60岁左右,度数会增至250度到300度,此后眼睛老花度数一般不再加深。
老花眼常被当成年老的标志,不少四十刚出头的人老花之后,因为不服老而硬撑着不肯戴老花镜来矫正视力,这样反而加重眼睛负担。老花眼如果不戴眼镜,即使勉强看清近方目标,也会由于强行调节、睫状肌过度收缩,产生种种眼睛疲劳现象,如头痛、眉紧、眼痛、视物模糊等视力疲劳症状。
戴老花镜也大有学问,必须经过准确的验光再配镜,而且每5年还要重新验光、配镜,否则戴了不合适的眼镜,只会适得其反,甚至还会掩盖一些眼病,如白内障、糖尿病在眼部的表现等等。现代老花眼镜多采用渐进式镜片,镜片共分三部分,上方看远物(上光区),下方位置看近距离(近光区),中间部分(中光区)用来看中距离的物件,三个光区之间会随着度数深浅而呈渐进式变化,从而调节看各种距离的物体,戴上它既可近瞧也可远看。眼花后绝不能遇见卖老花镜的就随意掏钱买下,其实,这些传统的老花镜只用来帮助“近瞧”,远望时绝不能戴。
老花眼又称“视敏度功能衰退症”,最直接表现为近距离阅读模糊、疲劳、酸胀、多泪、畏光、干涩及伴生头痛等症状。中老年人常说的“四十七八,两眼花花”,“眼力差多了”、“眼神不济了”都属老花眼典型症状。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,是这个病的最大祸害。和许多慢性病一样,初期老花眼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,发展成白内障、视力急衰症等严重疾病后才去治疗,增加了治愈难度。
二、老人这几个月开始眼睛看不清了
最好是去医院检查,可能是白内障开始了。
三、原先的老花眼不花了是怎么回事
5种疾病让老花眼不“花”
从生理学上说,有两种原因可让老花眼症状减轻或消失:1.晶体凸度增加,对分散光集合力增大,使之提前聚焦在视网膜上;2.眼轴增长,形成近视,使视网膜向后移位,与焦点重合。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,都是由疾病引起的,且下列5种疾病最为常见:
老年白内障:因维生素B2、维生素C缺乏使晶体内水化代谢障碍,透明晶体发生混浊形成白内障。同时,水分在晶体内积聚,造成晶体变大变凸,增强晶体屈折力,使聚焦点提前,导致老花症状减轻或消失。
糖尿病:血糖升高时,通过尿液丢失的无机盐增多,使血的渗透压降低,眼内渗透压增高。血中水分渗入到眼内和晶体内,使晶体增大变凸,屈折力增加,造成老花症状减轻或消失。当血糖下降或正常时,老花症状又出现,甚至同原来一样。
老年原发性青光眼:因长期眼压增高压迫眼球后壁,使之缺血、变性、萎缩、软化,造成眼轴伸长。有学者统计老年原发性青光眼可致眼轴增长0.9毫米。再加上房水排不出去,被迫渗入晶体内,使之变凸0.59毫米。两种原因可造成小于或等于300度的近视,使老花度数大部分被抵消或消失。
反复发作性巩膜炎:尤其是巩膜炎、巩膜葡萄肿,加之部分老人缺钙,巩膜硬度更差,使眼轴拉长抵消了部分老花,造成老花症状减轻。
磺胺和钾中毒:常期服用磺胺药物或食用过多的钾,均可引起中毒。中毒后可产生200~400度的近视,可抵消老花度数。但经过抢救治疗后1个月左右,近视又会消失,老花又再复原。
所以,老花症状减轻或消失,并不是人们所谓的“返老还童”,反而会是某种疾病的征兆,应当及时求医,尽快找出病因,早期治疗为上策。
相似问题
- 上一篇: 有淋巴结肿大应该吃什么好
- 下一篇: 返回列表